發(fā)布時間:2014-01-20 10:40:55 瀏覽次數:
2750
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學生嗎?
(中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研究的20個發(fā)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課題組
孫云曉 鄭新蓉 康麗穎 編者按
面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我們的中小學生在求知、做事、共處、做人等方面現狀如何?我們的教育應該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革?近,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出版社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課題組”,從1998年10月開始,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以10個省市10歲-18歲的中小學生及其父母為對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共回收學生及其家長問卷各3737份,有效問卷各3371份,有效率達90.2%。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對獲得的大量數據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得到了許多重要的發(fā)現?,F將調查結果摘發(fā)如下,供教育工作者參考。
學習的動機
新研究發(fā)現:多數學生上學是為了“學本”。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依次為54.0%、44.2%、41.6%。這個結果方面表明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識越來越突破家長或學校教育的影響,個性化的成分不斷增強;但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過分關注知識的功利價值。其次是為了將來“找個好工作”。其比例從小學13.4%逐漸增加到初中的23.2%,高中的33.0%。這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識越來越現實。再次是為了“考大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其比例依次為14.0%、8.2%、11.8%。其中,小學生的人數比例超過了中學生。可見,升學壓力對小學生的沖擊不可忽視。此外,因為“學校好玩”和“喜歡讀書”而上學的比例都很低。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只占4.3%。這意味著我們的中等教育正在步步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對家長進行的相關調查中發(fā)現,學生與家長對學習動機的認識具有致性的49.2%的小學生家長、33.8%的初中生家長和38.3%的高中生家長希望孩子學些文化和生活技能。這比例及變化趨勢與學生的選擇基本相同。此外,相似的是:不到3%的家長表示因孩子“喜歡讀書”而送孩子上學。由此可見,兩代人對教育與學習的關注并不直接源于對知識的渴求,而是帶有某種功利性。
喜歡的學科不喜歡的學科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喜歡的學科依次排名是體育(20.1%)、語文(15.4%)、外語(14.4%)和電腦(13.5%)。盡管在教學大綱上,對外語和電腦都沒有做出硬性規(guī)定,但是喜歡這兩門課的學生還是占了相當的比例。令人驚訝的是小學生不喜歡的學科居然是音樂(17.7%)、美術(11.2%)和勞動(10.6%),而喜歡社會活動和自然課的學生為數也很少。這些想來非常有趣的學科卻沒有實現其應有的教育功能,確實令人遺憾。小學生認為自己學得好的學科排名依次是數學、語文和外語。小學生認為難學的學科主要有外語、電腦和數學。
初中生喜歡數學、外語和體育科目的人數居多,所占百分比依次為19.7%、17.8%和11.1%。初中生不喜歡的學科是思想政治(15.7%)、音樂(11.0%)和語文(10.1%)。初中生認為自己學得正好的學科有數學和外語,各占1/5以上。有10%左右的初中生認為語文“學得好”。他們認為難學習的科目依次有語文、數學和外語。學科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成效似乎和學生喜歡的某門科目沒有明顯的聯系。
高中生喜歡的科目是外語、計算機和數學,所占百分比依次為15.3%、13.4%、10.3%。高中生不喜歡的科目依次為政治、外語和數學,有近1/5的學生表示不喜歡的科目是政治。高中生認為自己學得好的科目是外語、數學和語文。他們認為難學習的科目依次是物理、數學和外語。高中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態(tài)度分化比較嚴重,喜歡和不喜歡以及難與容易的學科都集中在數學與外語上。由此看出,中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以及對學科難易程度的感受都與應試的科目相關。
對所學知識有用性的評價
研究發(fā)現:51.4%的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認為從學校學習的有些知識沒用,他們對在校學到知識的有用性提出了質疑。而54.9%的小學生則認為從學校學到的知識對生活有比較大的用處。研究還發(fā)現,學生與家長對這問題的看法具有致性,并隨孩子年級的增高而發(fā)生變化。17%的初中生家長和26.6%的高中生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不是很有用。這也許反映了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存在定的差異。這不能不使我們對目前中小學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的情況進行反思。
研究發(fā)現:學生年級越高,越不喜歡學以致用。課題組設計了這樣道相關的測試題:“我喜歡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或解釋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這句話是否符合作的實際情況?”調查結果顯示:51.6%的小學生、47.7%的初中生和37.7%的高中生非??隙ǖ鼗卮稹巴耆稀薄M瑫r,有16.2%的小學生、15.4%的初中生和18.8%的高中生選擇了“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另外,在問及家長“你是否經??吹交蚵牭胶⒆舆\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對各種事物與現象作出解釋”時,只有不到30%的家長非??隙ê⒆拥谋憩F,而有1/5左右的家長報告,孩子“不經常運用所學的知識”。
專家認為: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之是,考試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只知學習而較少考慮學習是為了運用。同時,教師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原因之二,是我們的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過分學科化、城市化、精英化和理論化,脫離了生活和社會實際。
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
新研究發(fā)現: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性越來越低。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僅占2.9%!顯然,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態(tài)度也越來越被動。進步分析還發(fā)現“沒有把握就不舉手”者多:小學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墒?,“知道也不舉手”者中,小學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高達33.8%!
為什么年齡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意提問題了呢?研究人員設計了道相關的題目:“遇到問題時,我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被卮鸩环献约籂顩r者中,小學生占26.8%,初中生占22.7%,而高中生高達31.1%;家長僅為13.2%。這表明,年齡越小,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越高?;蛟S是因為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更復雜,也更怕解決不好丟面子,他們因為不自信而趨于保守。令人欣慰的是,家長對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信心則遠遠高于中小學生,這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
專家認為,學生上課不愿主動提問發(fā)言,其實是兒童的主動性參與權實現不充分的表現。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達會受到各種限制,既要受老師標準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達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須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還可能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于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謹小慎微。研究人員還設計了道相關的題目:“課堂上,老師提個問題,你已經答錯了兩次。緊接著,你又想出了個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這時,你會怎樣做?”選擇“馬上舉手請求回答”的比例依次下降,小學生為27.3%,初中生為27.0%,高中生為19.2%。而選擇“等老師宣布正確答案,以免又錯”的比例依次上升,小學生為3.9%,初中生為7.9%,高中生為15.8%。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高,學生的反應越來越保守。
就這問題,研究人員還對學生的行為和家長的期望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了個有趣的現象: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期望孩子能馬上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越來越少的家長期望孩子等待老師宣布正確的答案。堅持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是新世紀人才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之。專家們建議,學校和家長應該多給孩子表達個人見解的機會,使他們得到鍛煉,培養(yǎng)起自信心。
喜歡的學習方式
研究發(fā)現:中小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和他們認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之間有明顯的差別。研究人員設計了道相關的題目:在下列11種學習方式中,即“背誦、實驗、考試、參觀、聽講、看電視、作業(yè)練習、去圖書館、讀課外書、運用電腦與朋友聊天”中,你喜歡并認為有效的種學習方式是什么?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實驗(25.9%)、用電腦(21.2%)、讀課外書(12.3%);而學生評價有效的學習方式則是聽講(21.9%)、作業(yè)練習(18.5%)、實驗(17.0%)。可以看出,所謂“有效”的學習方式,其實也是應付日前考試和完成作業(yè)的主要方式。為數眾多的學生還不能利用自己喜歡的手段來提高學習效率。
家長對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方式持什么態(tài)度呢?研究人員設計了兩道相關的題目。其是:“某中學每周用節(jié)語文課讓學生到圖書館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閱讀,你有何感想?”統計結果顯示,持贊同態(tài)度的家長超過了半數。其二是:“教師讓學生圍繞某學習內容去圖書館查資料,進行訪問、調查,組織討論,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不過花的時間稍微長些。你對這樣的做法有什么感想?”統計結果表明,持贊同態(tài)度的家長也超過了半數。可見,家長對學生主動學習和自由學習的重要性有定的認識,對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實驗、實地調查、翻閱課外書籍等,基本上認可。它表明:類似的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有定的群眾基礎。
考試在心中的位置
新研究發(fā)現:學生普遍關心考試成績,而且關心“全班誰成績好,好的成績是多少分”。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高,有80%之多。小學生也有70.6%的孩子表示對“學試成績特別感興趣”。69.9%的高中生也表示自己關心考試成績。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與學習壓力過大密切相關。研究人員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負擔和壓力日益加重。1/3的學生把學習看做沉重負擔,并“希望盡快離開學?!?,厭學情緒明顯。即使在小學階段,也有14%的學生把學習視為沉重負擔。
和孩子們的厭學及懼怕學校的情緒比,家長們過于樂觀地估計了孩子們在學校的感受。有56.0%的小學生家長、59.9%的初中生家長和58.8%的高中生家長認為,“上學對孩子是件愉快的事情”,大多數家長并沒有發(fā)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抱怨學校和老師”。
由于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壓力缺乏理解與關注,兩代人因學習問題所引發(fā)的沖突難以緩解??偠綄W柳斌指出,分數已變成迫使學生挨打、受罵,甚至出走、輕生的魔鬼。為此,專家們向家長和教師提出了如下建議:①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數意識。應當確信,關注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比關注考試分數更重要。②不在公共場合公布考試成績,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決定是否公開自己的分數,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③了解孩子的學習負擔。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反思自己:“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和學會求知,我都做了些什么?!?
看重的品行
研究人員設計了兩道相關題目。第題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認為未來社會應提倡的是什么?”共列舉出16種品行供選擇。它們是:正直、禮貌、誠實、守信、孝敬、寬容、節(jié)約、進取、合作、敬業(yè)、守時、慷慨、坦率、責任感、立性、平等待人。統計表明,中小學生認為應提倡的前4種品行是:平等待人,占9%;責任感,占14%;正直,占9.9%;進取,占8.4%。家長看重的品行是責任感和正直,均占19%,誠實和進取均占13%。兩者比較,差距較大的項目是“平等待人”,家長只占8.2%。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少年兒童對平等的渴望。在中小學生的選擇中,若倒數排序,則守時為倒數第(0.6%),接著是慷慨(0.7%)、坦率(1.7%),守信與合作并列倒數第四(均為2.5%)。
平等、責任感、進取這些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被置于前4位之中,這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樣作為現代社會重要價值觀的守時、守信與合作卻被列為例數第和第四,這是值得反思的。統計還發(fā)現:學生的年級越低,越傾向于選擇那些傳統或者說是永恒的道德,如正直、禮貌、誠實、節(jié)約;而年級越高就越傾向于選擇現代道德,如進取、敬業(yè)、平等待人、立性、責任感等等。
第二題是:“在下列品行中,你認為未來社會不能容忍哪種?”共列出了14種選擇答案,它們是:欺騙、浪費、自私、依賴、吝嗇、懶惰、霸道、迷信、不守時、不負責任、歧視婦女、欺軟怕硬、虐待動物、歧視外地人。統計表明:中小學生不能容忍的前5種品行是:欺騙,占13%;霸道,占11%;歧視婦女,占9.2%;浪費和欺軟怕硬并列第五,為8.3%。若倒數排序,吝嗇為第,占1.1%;然后依次是:不守時和歧視外地人并列倒數第二,為1.6%;依賴,為5.1%;迷信,為5.3%;虐待動物,為6.9%。換句話說,不守時、歧視外地人、依賴和迷信這幾項被中小學生視為較可容忍的品行,這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深思的問題。
對誠實價值觀的看法
研究結果表明:多數中小學生看看誠實的品德,但隨著隼齡的增長,持誠實價值觀的學生在逐漸減少。當問及“假設你不慎打碎了別人的東西,恰巧周圍沒人,你會怎樣”時,選擇“主動承認”的:小學生為用81.8%,初中生為68.2%,高中生為66.1%。選擇“有人問就承認”的:小學生為12.7%,初中生為25.2%,高中生為28.5%。而選擇“堅決不承認,反正沒人看見”的,只占小學生的2.6%,初中生的2.8%,高中生的3.5%。另道題目是:“你在商店里買東西,售貨員多找了你5元錢,這時你會怎么做?”選擇“立即退還”和“猶豫后退還”的,小學生占90.5%,初中生占84.3%,高中生占72.2%。而選擇“不退,不是我的錯”的,小學生為3.5%,初中生為6.1%,高中生為10.3%。
從中看出,學校、家庭的教育取得了定的成果,但更應當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持有誠實這價值觀的學生在減少。
同時,家長對子女的估計和學生的自我報告也有些出入。如“假設你不慎打碎了別人的東西,恰巧周圍沒人,你會怎么樣?”些小學生表示自己會主動承認,而其父母卻可能沒想到他們會這樣誠實;部分中學生自己表示不會主動承認,但其家長卻估計他們會主動承認。這在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中學生家長對子女誠實情況的估計過高,而部分小學生家長卻對子女的誠實水平估計偏低。
規(guī)則意識
研究發(fā)現:中小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隨年級增高而增強。在問及“班級規(guī)定大家輪流打掃衛(wèi)生,不打掃要受罰,可還有人不打掃時,對此你認為應該怎么辦?”時,統計結果表明:①學生規(guī)則意識隨年級增高而增強。高中生比例高,達61.6%,初中生和小學生分別為55.7%和38.8%。②對規(guī)則的制約作用認識不清的學生隨年級增高而減少。在備選答案中,些學生選擇了通過開班會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實際上是沒有意識到規(guī)則的規(guī)定性)。從小學到高中,依次為48.4%、33%、26.9%。③選擇姑息違規(guī)者,幫助他人打掃衛(wèi)生的學生人數比例,也隨年級增高而減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依次為8.8%、4.4%、3.1%。
專家們認為,這代中小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普遍增強。這與今天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與人相處的情況
研究發(fā)現:今天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富有寬容精神。具體表現為4個方面:
①尊重不同意見。對別人的不同想法,小學生的包容情況好,表示很愿意聽的,占62.7%;表示比較愿意聽的,占28.6%。初中生選擇很愿意聽的,占48.6%;選擇比較愿意聽的,占38.6%。高中生選擇比較愿意聽的,占47.9%;選擇愿意聽的,占34.5%。對于不同意見,學生家長表示“不愿意聽”的比例比較小。這表明,和中學生相比,成年人的包容態(tài)度略好些。這可能是因為中學生的個人立意識比較強,而家長在做決定時能夠考慮比較多的因素。
?、诓慌懦猱惣?。當問及“你討厭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幫助他時,你會幫他嗎?”統計結果顯示:表示會和可能會的小學生分別占59.8%、31.2%,初中生占41.7%、46.2%,高中生占37.0%、51.3%。這意味著大多數中小學生能夠盡力給處境不利的同學以幫助。令人高興的是,大多數家長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會鼓勵孩子盡力幫助同學。
?、勰軌蛟弬^自己的人。統計結果顯示,有29.9%的學生表示能夠徹底原諒“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有46.2%的學生表示“原諒但不忘記”。家長中,有16.9%的人表示能夠“徹底原諒”,61.5%的人表示“原諒但不忘記”。這表明學生比家長更寬容。
④和而不同。研究中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中小學生越來越能對不同意見者持容忍和接納態(tài)度。在表示愿意與自己看法不致的人交朋友時,小學生占51.9%,初中生占47.2%,高中生占36.4%。然而,家長似乎在這問題上不如子女開明:堅持不和意見不者交朋友的家長比例遠遠大于學生,僅有15%的家長持寬容態(tài)度。
為什么在許多方面孩子的寬容性超過了成年人?專家從兩個方面作出解釋:
?、俸⒆幼猿錾詠?,面對的就是個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東西比較多。因此,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對別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就已經習以為常了,這與上代人強調共性的東西比較多是不同的。②今天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是生子女,這些孩子因缺少家庭同輩伙伴關系,相對來講,就更傾向于探索客觀對象,主動開拓自己的交往范圍,如玩具、動植物以至尋求新的合作伙伴等。
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課題組
對自己交往能力的評價
有這樣道題:“我能和各種類型的人愉快相處,這句話是否符合你的實際情況?”統計發(fā)現,36.4%的小學生、31.7%的初中生、32.6%的高中生回答“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另外,有20.9%的家長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而回答“完全符合”的分別為,小學生32.4%、初中生30.3%、高中生28.3%,家長33.8%。由此可見,中小學生對自己的交往能力評價偏低,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懷疑自己能否與各種類型的人愉快相處。比較而言,家長對自己的交往能力信心較高。
專家指出,中小學生的交往能力亟待進步加強。目前,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因而阻止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也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做學生干部,認為做班干部吃力不討好,耽誤學習時間。這些做法遏制了孩子們與他人的交往與合作,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他們的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又正是現代人生存所必需的。
對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研究發(fā)現:今天的孩子在解決問題的積性和主動性方面高于成年人。有兩道相關的題目,其是:“當你的個非常有用的意見沒被班級(或單位)采納時,你會怎么做?”統計結果表明:小學生較多請班主任幫忙解決問題(38.3%),而中學生采取消態(tài)度的比較多;選擇“不采納就算了”的人數比例從小學的16.3%增至初中的29.8%、高中的41.6%??上驳氖?,無論哪個年級,都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選擇了想辦法說服同學的對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依次為32.2%、41.2%、40.6%。相比之下,41.0%的家長采取消對策,持簡單放棄的態(tài)度,其比例遠遠多于小學生和初中生,與高中生差不多;選擇說服同事的家長比例比各年級學生都少,僅占26.3%。由此看出,成年人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比孩子要消。
其二是:“你鄰居家聚會,聲音很大,直到深夜,你會怎樣做?”統計結果表明:有1/4多的學生和40%多的家長選擇消忍耐或強迫自己入睡的策略;選擇“到鄰居家請求小聲些”的,孩子占47.0%,家長占40.4%??梢钥闯?,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積性和主動性方面要高于成年人。
??吹碾娨暪?jié)目
研究發(fā)現:中小學生很少觀看電視教學節(jié)目。統計結果表明:小學生??吹碾娨暪?jié)目依次是動畫片(36.9%)、影視劇(14.4%)、新聞(13.2%)和綜藝節(jié)目(13.0%);初中生常看的電視節(jié)目依次是影視?。?7.1%)新聞(18.1%)體育節(jié)目(17.1%)和綜藝節(jié)目(14.1%);高中生??吹碾娨暪?jié)目依次是影視?。?4.6%)、體育節(jié)目(18.6%)、新聞(17.3%)和綜藝節(jié)目(13.5%)。中學生很少觀看教學節(jié)目。這表明電視教學節(jié)目的數量與質量亟待提高。
實際上,由于考試升學的壓力,許多家長早已對孩子看電視進行了控制。調查表明,有1/10左右的小學生家長完全不讓孩子看電視;80%以上的家長允許孩子看電視,條件是只看有用的節(jié)目,或者不耽誤功課;僅有少數家長對孩子看電視基本不管。專家們認為,家長在指導孩子看電視時,除了限制觀看時間和選擇節(jié)目內容之外,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使他們將電視當做學習工具,對電視傳播的各種信息進行篩選和分類。
審美情趣
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具有定的審美情趣,但有近1/5的家長和學生缺乏審美情趣。對“我很容易被美好的藝術作品打動,這句話符合你的情況嗎?”選擇“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的小學生為72.5%、初中生為76.8%、高中生為82.7%,家長為79.2%;而選擇“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的,小學生為27.5%、初中生為23.2%、高中生為17.2%,家長為20.8%。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小學生和家長是具有審美情趣的;他們容易被美好的藝術作品所打動,有定的感受和欣賞水平。但是,也要看到,仍有近20%的家長和學生對藝術作品缺乏審美情趣和體驗。
專家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是學生們很少接觸到秀的藝術作品,缺少感知和欣賞藝術作品的時間和機會,因而較少產生審美體驗。二是學生缺乏感受美、發(fā)現美的敏感性。家長和教師平時很少指導孩子感受和發(fā)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對生活中的美熟視無睹,致使學生即使接觸到了美好的藝術作品,也很難產生相應的審美情趣。
從統計數字看,自小學到高中,學生的審美體驗水平是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增高的。這也從個側面說明,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空間想像力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在空間思維及表達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問題,迫切需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用圖示表明或用文字敘述自己的教室在學校的位置”,這是本次調查給出的道測試學生空間表達能力的題。統計結果表明:中小學生運用圖示或語言說明教室位置的能力沒有很明顯的年級差異。但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多數學生只能提供部分信息,不能讓讀者很清楚、順利地找到教室的位置。其比例小學生為55.3%,初中生為59.1,高中生為59.9%,均在半數以上。
專家指出:21世紀是崇尚能力的社會,空間思維能力和空間表達能力對現代人來說同樣是重要的。有時,它甚至可以代替定的技術和物質勞動,成為智能勞動的種。因此,家長和教師們應該重視孩子的做事能力,而不只是關注他們的考試成績。
體育鍛煉的的時間
調查發(fā)現: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少得驚人。當問到“每周除在學校上體育課外,有沒有鍛煉時間”時,回答“基本上沒有鍛煉時間”者,小學生為19.6%,初中生為33.9%,高中生達42.1%;也有59.2%的小學生、37.9%的初中生和33.7%的高中生回答,自己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只有1小時--2小時。由此可見,70%以上的中小學生每周鍛煉時間不到3小時,即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時。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鍛煉時間日趨減少,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幾乎周都沒有鍛煉時間。
專家認為,上述調查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1.中小學生對體育鍛煉存在定的模糊認識,有的人認為自己身體不錯,沒必要鍛煉。有的人怕苦、怕累、怕臟,不愿者受那份罪。2. 當前學業(yè)壓力太重,致使中小學生的鍛煉時間越來越少。專家們指出:目前,我國在校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小胖子和“豆芽菜”越來越多,近視眼的比例也越來越大。要改善這種狀況,需從提高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著手。
環(huán)保意識
研究發(fā)現:在面臨環(huán)境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時,60%以上的中小學生能夠以保護環(huán)境為重。當問道“個村子計劃在河邊建座化肥廠,村民可以到廠里做工賺錢,但化肥廠會對下游河水造成污染,你將如何處理”時,有67.4%的小學生、62.1%的初中生、66.4%的高中生回答“不建廠以免污染”??梢姡⒆觽兡芤原h(huán)境保護為重;還有30%的孩子認為,既要發(fā)展經濟,又要關心環(huán)境治理,要把環(huán)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結合起來考慮。只有少數的孩子不考慮環(huán)境污染,認為只要能賺錢就應該建廠。家長的態(tài)度比孩子們的選擇更具環(huán)保意識,3/4的家長認為應以環(huán)境保護為先。
另道測試題是:“據專家介紹,每年為印制賀年卡都要消耗大量木材,為此你會怎樣?”統計結果發(fā)現,有52.9%的小學生選擇不送賀年卡,49.0%的初中生、37.7%的高中生也作了同樣的選擇;也有24.1%的小學生、37.1%的初中生、43.0%的高中生選擇“送,但好少送”。由此看來,大多數的孩子具有定的環(huán)保意識。相比之下,小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要強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并且有13.2%的小學生既能自己不送賀卡,又能動說周圍的人不送賀卡。家長的環(huán)保意識與孩子比較相似,近60%的家長表示不再送賀卡,近10%的家長也將勸說他人與自己樣保護樹木。這說明家長的環(huán)保觀念對孩子的環(huán)保意識與行為有直接、長期的影響。
專家們指出:測試題只是主觀規(guī)模擬測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家長的環(huán)境行為與他們所選擇的答案是否致,還值得進步研究。
選擇職業(yè)的傾向
研究發(fā)現:不同年級學生的職業(yè)選擇出現明顯差異。問卷中設計了這樣道題:“未來選擇工作時看重的和不看重的是什么?”調查者并列出了10方面的題供選擇。它們是:工資福利、環(huán)境舒適、人際關系、穩(wěn)定有保障、進修機會、社會地位、壓力程度、發(fā)揮特長、社會需求、自己感興趣。統計結果發(fā)現:小學生選擇職業(yè)看重的前4位分別是:發(fā)揮特長,占21.6%;社會需求,占20.7%;工資福利,占19.9%;自己感興趣,占11.2%。初中學生選擇職業(yè)看重的前4位依次是:發(fā)揮特長,占30.4%;自己感興趣,占23.1%;工資福利,占13.5%;社會需求,占11.5%。高中生選擇工作考慮的前4位因素是:發(fā)揮特長,占36.7%;自己感興趣,占23.1%;工資福利,占14.9%;穩(wěn)定有保障,占7.8%。家長看重的前4位選擇是:發(fā)揮特長,占31.4%;工資福利,占20.2%;穩(wěn)定有保障,占19.4%;自己感興趣,占12.9%。
專家分析指出,不同年級的學生和家長對工作選擇的共同點都是將“發(fā)揮特長”列為選擇工作的第根據。這說明,他們都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非常關注將來的工作是否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特長。其明顯差異是:小學生比較看重將來的工作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對社會做出多少貢獻。而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則有相當數量不看重工作的社會價值,約占10.9%,他們更傾向于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工作。相比之下,家長們比較看重工作的福利待遇和穩(wěn)定有保障。
同時,在家長問卷中還看到,不論文化程度和職業(yè)的差異,都看重工作“壓力程度”和“社會地位”兩項。這方面反映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普遍感到工作壓力重的心態(tài);同時,也反映傳統的工作態(tài)度和觀念,即看重職業(yè)的社會地位和舒適安閑。這種社會普遍的職業(yè)和工作態(tài)度表明,人們距離現代社會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工作節(jié)奏還有相當的距離。
對家長侵權行為的態(tài)度
研究發(fā)現:尊重兒童權利遠未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事實,數據顯示家長對兒立的侵權行為依然嚴重。研究人員分別設計了兩道反映孩子權利狀況的題目:
其是問學生的題目:當父母或老師翻看了你的日記或信件時,你通常會怎么做?統計結果表明:
?、俸⒆觽兊臋嗬庾R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年級差異,只有較多的小學生把家長或老師看日記當做是有機會了解自己(占43.8%)的行為,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對家長的這行為表示出氣憤和反感。這表明高中生的自主意識明顯強于年齡小的學生。
?、谠诰S護個人權利上,初中生敢和家長正面直言的人數多,占15.6%;而小學生和高中生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7%和13.3%。
③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對成人看自己日記或者信件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大,依次為5.9%、12.4%和17.9%。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學生越來越少在日記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或父母老師感興趣的“秘密”了。
其二是對家長調查的題目。統計結果表明,只有25.3%的家長意識到孩子有隱私權,家長不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記或信件。這意味著有關兒童權利的宣傳教育工作還需要進步深入。
---結-*-束---
注:
本文全部數據均摘自《走過學習時代叢書》。該叢書由周南照、孫云曉先生主編,共5冊。其中4冊面向中小學生,分別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1冊專為教師和家長設計,名為《21世紀與父母必讀》。叢書本刊有售。
?。ň庉嫛堓冢?
摘自《中小學管理》1999年11月 總第109期